40多年前,中国医生曾治好她丈夫的病。
训练、复盘、改进,周而复始。为了备赛,李小松干脆把床搬到了实训室。
实训室是李小松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从这里出发,他走向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奖台。一个暑假,李小松到上海一家工厂打工,看到了很多熟练掌握技术的工人,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荣誉面前,李小松仍然保持清醒,他希望成为一名职业教育老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孩子,帮助他们掌握技能。2020年,李小松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获得银牌,并拿到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入场券。李小松参加的光电技术项目是本届比赛的新增项目,包括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内容。
李小松在实训室练习技术。他还买了个摄像头,每天回放自己练习时的视频,复盘训练过程,不断改进操作。接到指令后,当地森林消防队员骑摩托车迅疾赶来,利用山上的消火栓快速铺设水带,水柱瞬间喷向火头……这是当地举行的一场森林火灾扑救演练。
走进江西九江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社区,一条横幅格外醒目。形成四方面应用成效风险普查走万家,掌握底数靠大家。四川省在现有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基础上,融合水旱灾害普查调查数据,实现省域山洪风险全覆盖。江新洲三年之变2020年夏,暴雨如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江水环伺,如一叶扁舟孤悬长江,在汹涌的洪水中飘摇。
各地积极探索将普查成果融入到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加强普查数据成果分析应用,以网格化管理来筑牢基层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在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利用普查数据进一步补充区楼安卫士基础数据,实施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码和楼安指数,把安全码分为绿码、橙码、黄码、红码,排查房屋建筑隐患,确保社区安全……3月31日,在江西九江瑞昌市智慧应急指挥平台的值班室,各项数据一目了然。
国务院普查办先后印发了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对各地各部门进行指导。福建省构建沿海地区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内陆地区暴雨-洪涝-地灾灾害链临灾风险快速评估模型并推进实战应用。此次普查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相关负责人近期表示,这次普查相当于对森林草原火险隐患以及防火工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深度体检,通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使各级各地应对政策和措施更为精准。
现在可预测全省未来一周的森林火险等级。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中,全镇进行全方面排查,开展大堤治理、内涝整治。新华社记者刘夏村 摄形成森林可燃物调查数据9208条、减灾能力调查数据11355条、野外火源调查数据387299条……在森林覆盖率超60%的江西省,林业部门应用森林火灾风险普查的基础数据和评估区划成果,结合历史火灾数据、实时气象数据,研发了全省森林火险等级算法模型,应用于江西省森林防火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时隔近三年,记者再次踏上江新洲,站在宽阔坚实的大堤上环顾,堤内绿意葱茏,堤外春潮涌动。
各地各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指导下,以成果有效应用彰显普查价值,助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3月29日下午,福建泉州晋江市灵源山顶,山火突发,浓烟四散。
投资1.68亿元实施江新洲涝区治理项目,排水流量是原来的2倍,排水高程从原来的21.8米提高到22.8米……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升级改造后的大套沟电排站,是当地涝区治理的一部分。近日,记者参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赴福建、江西等地,对普查成果应用进行调研采访。
八公里消防水管上山当前,我国已进入森林和草原火灾春防紧要期。据多部门综合研判,2023年整体气象年景不利,同时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林牧区人为活动明显增多,各类用火行为集中,防火压力很大。始于2020年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于今年全面收官。瑞民社区干部梁薇介绍,2005年瑞昌发生5.7级地震,瑞民社区就是政府灾后重建的安置点,居民们参与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积极性很高。新华社记者姚子云摄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介绍,从这次普查方案制定开始,就确定了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宾介绍,相比之前的气象火险等级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可燃物载量、野外火源等引起森林火灾发生的基础条件,精准度明显提高。
该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洪棉雪说,先前,江新洲大堤为上世纪先辈肩挑手扛建起的土坝,汛期长江来水会造成滑坡、渗水、泡泉等险情。灵源山上植被繁茂,还有寺庙等建筑群,易燃可燃物多,火险隐患大。
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副司长袁艺说。目前主要形成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行业发展需要、服务城市安全管理、服务基层能力提升等四方面的应用成效。
这是福建泉州晋江市灵源山森林防火消防管道。例如,江西省利用水旱灾害普查成果建设省级监测预警平台四预功能提升项目、编制防旱抗旱能力提升实施方案。
通过普查,这个社区建立了脆弱人群信息库和帮扶措施,落实了帮扶责任人,安装了应急喇叭、气象预报显示屏,设置了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栏,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应急逃生、急救、消防演练。对此,晋江市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的重要设施和森林资源综合风险评估成果,在森林火灾高风险点设置红外线高清摄像头,并引入以水灭火理念,在灵源山试点,沿原有山体山脊林间小道向森林内延伸布设5条森林防火消防管道,总长度约8.53公里,建成消火栓97个,提高了森林防灭火能力。新华社记者姚子云摄江新洲之变是一个缩影。投资3.1亿元开展江新洲大堤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有效提高了江新洲大堤抗御洪水能力。
(记者刘夏村、姚子云、周义)。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普查成果应用持续深化,国务院普查办评估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赛霓建议,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意识和理解水平,增进相关行业单位对普查数据成果的了解,通过有效认知形成切实需求,进而增强普查成果应用动力,更好发挥普查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深刻价值。
彼时,江新洲的灾情牵动人心。普查数据取之于基层,用之于基层
始于2020年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于今年全面收官。各地各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指导下,以成果有效应用彰显普查价值,助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副司长袁艺说。3月29日下午,福建泉州晋江市灵源山顶,山火突发,浓烟四散。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宾介绍,相比之前的气象火险等级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可燃物载量、野外火源等引起森林火灾发生的基础条件,精准度明显提高。此次普查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
该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洪棉雪说,先前,江新洲大堤为上世纪先辈肩挑手扛建起的土坝,汛期长江来水会造成滑坡、渗水、泡泉等险情。投资1.68亿元实施江新洲涝区治理项目,排水流量是原来的2倍,排水高程从原来的21.8米提高到22.8米……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新洲升级改造后的大套沟电排站,是当地涝区治理的一部分。
在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利用普查数据进一步补充区楼安卫士基础数据,实施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码和楼安指数,把安全码分为绿码、橙码、黄码、红码,排查房屋建筑隐患,确保社区安全……3月31日,在江西九江瑞昌市智慧应急指挥平台的值班室,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走进江西九江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社区,一条横幅格外醒目。
八公里消防水管上山当前,我国已进入森林和草原火灾春防紧要期。各地积极探索将普查成果融入到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加强普查数据成果分析应用,以网格化管理来筑牢基层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